一、敛神聚气论
太极之先,本为无极,鸿蒙一气,混然不分。故无极为太极之母,即万物先天之机也。二气分,天地判,始成太极。二气为阴阳,阴静阳动,阴息阳生。天地分清浊,清浮浊沉,清高浊卑,阴阳相交,清浊相媾,氤氲化生,始育万物。
人之生世,本有一无极,先天之机是也。迨入后天,即成太极。故万物莫不有无极,亦莫不有太极也。人之作用,有动必静,静极必动,动静相因,而阴阳分,浑然一太极也。人之生机,全恃神气。气清上浮,无异上天;神凝内敛,无异下地。神气相交,亦宛然一太极也。故传我太极拳法,即须先明太极妙道。若不明此,非吾徒也。
太极拳者,其静如动,其动如静,动静循环,相连不断,则二气既交,而太极之象成。内敛其神,外聚其气。拳未到而意先到,拳不到而意亦到。意者,神之使也。神气既媾,而太极之位定。其象既成,其位既定,氤氲化生,而演为七二之数。
太极拳总势十有三:掤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、进步、退步、右顾、左盼、中定,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。其虚灵、含拔、松腰、定虚实、沉坠、用意不用力、上下相随、内外相合、相连不断、动中求静,此太极拳之十要,学者不二法门也。
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,入道以养心定性、聚气敛神为主。故习此拳,亦须如此。若心不能安,性即扰之,气不外聚,神必乱之。心性不相接,神气不相交,则全身之四体百脉,莫不尽死,虽依势作用,法无效也。欲求安心定性、敛神聚气,则打坐之举不可缺,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。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,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,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,心性神气,相随作用,则心安性定,神敛气聚,一身中之太极成,阴阳交,动静合,全身之四体百脉,周流通畅,不黏不滞,斯可以传吾法矣。
二、以太极拳修道论
(一)
盖未有天地先有理。理为气之阴阳主宰,主宰理以有天地,道在其中。阴阳气道之流行,则为对待。对待者,阴阳也,数也。一阴一阳之谓道。道无名天地始,道有名万物母。未有天地之前,无极也,无名也。既有天地之后,有极也,有名也。然前天地者曰理,后天地者曰母,是乃理化先天阴阳气数,母生后天胎卵湿化,位天地,育万物,道中和,然也。
故乾坤为大父母,先天也,爹娘为小父母,后天也。得阴阳先天之气以降生身,则为人之初也。夫人身之来者,得大父母之命性赋理,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,合先后天之身命,我得而成人也。以配天地为三才,安可失性之本哉?然能率性则本不失,既不失本来面目,又安可失身体之去处哉?夫欲寻去处,先知来处。来有门,去有路,良有以也。然有何以之?以之固有之知能。无论知愚贤否,固有知能皆可以之进道。既能修道,可知来处之源,必能知去处之委,来源去委既知,必能明身必修。故曰:自天子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。
夫修身以何?以之良知良能。视目听耳,曰聪曰明,手舞足蹈,乃武乃文,致知格物,意诚心正。心为一身之主,正意诚心,以足蹈五行,手舞八卦,手足为之四象,用之殊途,良能还原。目视三合,耳听六道,目耳亦是四形体之一表,良知归本,耳目手足,分而为二,皆为两仪,合之为一,共为太极。此由外敛入之于内,亦自内发出之于外也。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,豁然贯通,希贤希圣之功,自臻于曰睿曰智,乃圣乃神。所谓尽性立命,穷神达化在兹矣!
然天道、人道,一诚而已矣。夫人身之成,由得先天之性命,后天之精血形骸。然人既坠尘也,为七情六欲所迷,本性自失。故贤者欲求复本,不得不加修炼。修炼之道,或由文,或由武。练太极,即由武入也,由命而返性,由假而返真。故足蹈五行,手舞八卦,皆先天地之理也。迨夫日久功深,自能内外合一,尽性立命。然其要在一诚字。盖意诚心正,乃能致知格物,而归先天大道也。
(二)
予知三教归一之理,皆性命学也,皆以心为身之主也。保全心身,永有精气神也。有精气神,才能文思安安、武备动动。安安动动,乃文乃武,大而化之者,圣神也。先觉者得其寰中,超乎象外矣。后学者以效先觉之所能,其知能虽人固有之知能,然非效之不可得也。
夫人之知能,天然文武。目视耳听,天然文也,手舞足蹈,天然武也。孰非固有也?明矣!前辈大成文武圣神,授人以体育修身,进之以武事修身,传之至予,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战,借其身之阴以补身之阳。身之阳,男也,身之阴,女也。然皆于身中矣。男之身只一阳,男全体皆阴,女以一阳采战全体之阴女,故云一阳复始。斯身之阴女不独七二,以一奼女配婴儿之名,变化千万奼女采战之可也。亦安有男女后天之身以补之者,所谓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,是为阴阳采战也。如此者,是男子之身皆属阴,而采自身之阴、战己身之女,不如两男之阴阳对待修身速也。
予及此传于武事,然不可以末技视,依然体育之学,修身之道,性命之功,圣神之境也。今夫两男之对待采战,于己身之采战,其理不二。己身亦遇对待之数,则为采战也,是为汞铅也。于人对战,坎离之阴阳兑震,阳战阴也,为之四正。乾坤之阴阳艮巽,阴采阳也,为之四隅。此八卦也,为之八门。身足位列中土,进步之阳以战之,退步之阴以采之。左顾之阳以采之,右盼之阴以战之,此五行也,为之五步,共为八门五步也。
夫如是,予授之尔,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。又至予得武继武,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也,修身入道,无论武事文为,成功一也。三教三乘之原,不出一太极,愿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,留于后世可也。
三、太极行功论
太极行功,功在调和阴阳,交合神气,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。 行功之先,犹应治脏,使内脏清虚,不着渣滓,则神敛气聚,其息自调。进而吐纳,使阴阳交感,浑然成为太极之象,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。
冥心兀坐,息思虑,绝情欲,保守真元,此心功也。盘膝曲股,足根紧抵命门,以固精气,此身功也。两手紧掩耳门,叠指背弹耳根骨,以祛风池邪气,此首功也。两手擦面待其热,更用唾沫偏摩之,以治外侵,此面功也。两手按耳轮,一上一下摩擦之,以清其火,此耳功也。紧合其睫,睛珠内转,左右互行,以明神室,此目功也。大张其口,以舌搅口,以手鸣天鼓,以治其热,此口功也。舌抵上颚,津液自生,鼓漱咽之,以润其内,此舌功也。叩齿卅六,闭紧齿关,可集元神,此齿功也。两手大指擦热摺鼻,左右卅六,以镇其中,此鼻功也。
既得此行功奥窍,还须正心诚意,冥心绝欲,从头做去,始能逐步升登,证悟大道。长生不老之基,即胎于此。若才得太极拳法,不知行功之奥妙,挈置不顾,此无异炼丹不采药,采药不炼丹,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,即外面功夫,亦决不能成就,必须功拳并练。盖功属柔而拳属刚,拳属动而功属静,刚柔互济,动静相因,始成为太极之象。相辅而行,方足致用。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,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。
四、穴之存亡论
穴有存亡之穴,要非口授不可,何也?一因其难学,二因其关乎存亡,三因其人才能传。
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,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,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,四不传鲁莽灭裂之人,五不授目中无人之人,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,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,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,九不授好狠斗勇之人,十不传匪人。
如其可以传,再口授之秘诀。传忠孝知恩者,心气平和者,守道不失者,真以为师者,始终如一者,此五者果其有始终、不变如一,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于徒也。明矣!于前于后,代代相继,皆如是之所传也。噫!抑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。
侯氏太极
电话:18292011138
微信号:houstaij
微信公众号:houstaij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