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老子《道德经》悟解太极拳
太极拳产生於中华民族恢宏历史的发展之中,扎根於以儒家、道家、释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。其中道家思想是其最主要的思想根源,而老子《道德经》又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基础。因此,我们追根溯源,从老子《道德经》所蕴含的博大智慧,来领悟太极拳的奥秘,会给我们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。
老子的思想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,那肯定就是“道”了。历代太极拳先辈们也说过,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拳入道,拳道合一。那究竟什么是“道”呢?《道德经》第一章开篇名义: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”。既然道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那又如何体悟道而修道呢?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一章指出:要用“观”的方法,观无、观有、观妙、观徼。老子就是让我们用“观”的方法,去体悟道和修道。
老子《道德经》把体道修道分成三个层次,第一层,就是要知道“道”是怎样主导宇宙生命系统的,“无名万物之始也,有名万物之母也。”(一章)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”(四十一章)
因此我们就知道了,我们的生命发展是顺着万物生长的态势的,是从“无”到“有”,从“壮大”到“衰亡”。而练太极拳的目的却是要让我们反过来,要阻止“壮大”到“衰亡”的发展,所以要从缓慢松柔入手,强调用意不用力,强调排空妄想,强调放弃所欲,目的就是为了从后天的“有”,练到“虚空无有”。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讲:“反也者道之动也,弱也者道之用也”。真是至理名言啊,这是老子参透了宇宙生命变化正反顺序之后的精妙总结。
它给予了太极拳独有的反向思维方式。所以我们从学练太极拳开始,就要把我们从小开始逐渐形成的僵化思维方式、僵硬身体动作,做一个彻底的颠覆,就是往原来生命发展顺序的反方向走。
我们从小做的各种运动项目都是在做加法,尤其是现代西方的竞技运动,倡导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的奥林匹克精神,更是想要用乘法,逼迫我们去突破、违背生理自然规律。我们却竟然被洗脑了,习惯或适应了这种单一僵化的思维方式。
现在,我们有缘接触了太极拳,以老子、张三丰为代表的中华先祖的智慧告诉我们,太极拳运动和你已知的其他运动模式是恰恰相反的,它要让你做减法。它要求你动中求静,完全放松,缓慢轻柔地以腰为轴,由意念引导身体内外做各种螺旋的圆弧运动,不但不用力,还要在反复的锻练中,逐步去除身体原有的僵硬和拙力,去除的越干净越好,把“有”变成“无有”。
老子《道德经》用水和婴儿的特征为我们做了诠释,“上善似水。水善利万物而又静,居众人之所恶,故几於道矣。”(八章)水具备最高的善德,柔弱、居下、无为而静,所以水具有最接近於“道”的特性。“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。”(八十章)在谈到婴儿时,老子说:“抟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”(十章)“含德之厚者,比於赤子。”(五十五章)婴儿具有非常柔和而生生不已的厚德。
与此相对,则是“物壮即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”(第五十五章)现代各种挑战人体极限的竞技运动,违背自然规律,对身体造成的伤害,是有目共睹的。“坚强者死之徒也,柔弱者生之徒也”。(七十八章)
洞悉了这个奥秘,就打开了通往太极拳修炼的大门。在明师的言传身教下,经过数年(因人而异)坚持不懈的练习,以心观身,以心观心,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过去急躁偏执的个性变得沉稳和适度了,争强好胜变得节制而谦让。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且富有韧性,睡眠和饮食消化等生活障碍得到明显改善,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竟神奇般地不药而愈。更加神奇的是有了内劲的感觉,刚开始,若有若无,后来,内劲的走向逐渐越来越清晰,之后,“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”的太极拳效果就出来了,用意不用力的习惯就形成了。这是体悟道修道的第一层,已迈进了太极拳修炼的大门。

侯氏太极
联系电话:18292011138
微信号:houstaij
微信公众号:houstaiji
网址:www.houstaij.com